蜜蜡的形成、产地与真假鉴别方法 一、蜜蜡的形成 蜜蜡是琥珀的一种,属于有机宝石,形成于地质时期的松柏科植物树脂化石。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 1. 树脂分泌:约3000万至1亿年前,松柏科植物因外力损伤或自然
石英岩玉与和田玉的鉴别要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:
1. 矿物成分
石英岩玉的主要成分是石英(SiO₂),属于显晶质集合体;和田玉则属于透闪石-阳起石系列矿物(Ca₂(Mg,Fe)₅Si₈O₂₂(OH)₂),为隐晶质至微晶纤维交织结构。两者成分差异显著,可通过实验室X射线衍射或红外光谱精确区分。
2. 外观特征
颜色:石英岩玉颜色丰富,常见白色、绿色、黄色等,部分染色后模仿和田玉;和田玉以白、青、碧、墨为主,色调温润柔和,尤其是优质白玉(如羊脂玉)带油脂光泽。
透明度:石英岩玉多为半透明至透明,质地较通透;和田玉多为半透明至微透明,质地浑厚。
光泽:石英岩玉多为玻璃光泽,抛光后亮感强;和田玉呈油脂光泽至蜡状光泽,光泽内敛。
3. 结构特征
石英岩玉:颗粒感明显,放大镜下可见粒状结构,无典型交织结构,断口呈粒状。
和田玉:具典型的毛毡状、纤维交织结构,质地细腻致密,断口呈参差状,韧性强(可划玻璃不留痕)。
4. 密度与硬度
石英岩玉密度约2.65 g/cm³,硬度7;和田玉密度2.95-3.17 g/cm³,硬度6-6.5。同等体积下,和田玉更重,可通过掂重初步判断。
5. 光学性质
折射率:石英岩玉1.54-1.55,和田玉1.60-1.61。
紫外荧光:部分石英岩玉在长波紫外线下发蓝白色荧光(因充填树脂),和田玉通常无荧光。
6. 特殊现象
和田玉可见“絮状”“粥状”结构,部分带糖色或翠青色;石英岩玉可能见“鳞片状”闪光(砂金效应)或平行条纹(仿猫眼效应)。
7. 市场常见仿冒品
染色石英岩:常冒充和田青玉或碧玉,颜色分布均匀但过于鲜艳,裂隙处染料富集。
水石冒充和田籽料:水石(石英质)皮薄且干涩,缺乏和田籽料的“汗毛孔”与油润感。
8. 实验室鉴定
可通过红外光谱检测特征吸收峰:和田玉在900-1200 cm⁻¹有透闪石特征峰,石英岩玉在1080 cm⁻¹附近有强石英峰。
补充知识:和田玉的细腻度与“糯性”是鉴别核心,其微粒尺寸通常小于0.01 mm,而石英岩玉颗粒多在0.1-0.5 mm。此外,和田玉的韧性与雕刻表现力远高于石英岩玉,精湛的雕工痕迹也可作为辅助判别依据。
标签:和田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