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文玩珍品堂 >> 玉石百科 >> 详情

古代玉琮的神秘用途:礼器还是通天法器?


2025-09-17

古代玉琮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重要玉器,其用途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,主要围绕礼器与通天法器两大核心功能展开。以下从形制、出土情境、文化象征等多角度综合分析:

古代玉琮的神秘用途:礼器还是通天法器?

一、作为礼器的证据

1. 祭祀功能

良渚文化大型墓葬中,玉琮常与玉璧、玉钺成套出现,符合《周礼》"以苍璧礼天,黄琮礼地"的记载。浙江反山12号墓出土的"琮王"刻有完整神面纹,可能用于与天地沟通的祭祀仪式。

2. 权力象征

高级别墓葬中玉琮数量与体量呈正比,如瑶山遗址9号墓出土7件玉琮,显示其作为等级标志物的功能。商代妇好墓出土的14件玉琮多素面无纹,可能已从祭祀用具转化为权贵身份象征。

3. 礼仪用器组合

二里头文化中,玉琮与青铜器共出的现象表明其纳入早期国家礼器系统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变形玉琮(如刻铭小琮)更明显转向礼仪陈设功能。

二、作为通天法器的依据

1. 宇宙观具象化

玉琮外方内圆的形制符合"天圆地方"的原始宇宙观。良渚玉琮的四角神徽与《山海经》中"绝地天通"记载呼应,可能象征贯通天地的通道。

2. 巫术实践遗存

部分玉琮孔壁留有旋转摩擦痕迹,与民族学中"中柱型法器"的使用方式相似。台湾学者邓淑苹提出玉琮可能用于立表测影的天文观测。

3. 材质与纹饰的宗教内涵

透闪石玉料的"冰裂纹"被认为具有通灵特性。良渚玉琮的"神徽"双目可追溯至河姆渡文化的太阳崇拜,与史前萨满教的"三界观"密切关联。

三、交叉功能的可能性

1. 早期功能的演变

兴隆洼文化(距今8000年)的玉玦到红山文化的玉龙,显示玉器从装饰品向宗教仪轨器的转变过程,玉琮可能经历了类似的职能转化。

2. 地域性差异

齐家文化的素面玉琮多用作臂饰,而良渚玉琮规格严格,说明不同文化圈对玉琮的功能赋予存在差异。

3. 三代时期的转型

商周时期玉琮逐渐退出核心礼器行列,但在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十节玉琮(长22厘米)证明部分地区仍保留原始宗教功能。

目前考古学界更倾向于认为玉琮具有多重功能:在史前时期主要作为通天法器,到国家形成阶段逐步制度化为礼器,其演变过程实质反映了中国早期宗教信仰向政治礼仪的转变。对玉琮功能的解读,仍需结合具体出土情境与多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深化。
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