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文玩珍品堂 >> 书画百科 >> 帖》 >> 详情

王羲之《快雪时晴帖》的传奇流传史


2025-06-11

王羲之的《快雪时晴帖》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具传彩的墨迹之一,其流传过程跨越近1700年,涉及宫廷收藏、文人题跋、战火劫难与海外流散,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艺术收藏史。

1. 东晋创作与唐代摹本的诞生

《快雪时晴帖》原作为王羲之于永和年间(345-356年)所书信札,真迹早佚。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为唐代精摹本,采用"双钩填墨"技法,传为唐太宗时期宫廷拓书人冯承素或赵模所摹。唐代皇室组织大规模摹搨王羲之真迹,此帖与《兰亭序》摹本同属"下真迹一等"的珍品。

2. 宋代宫廷鉴藏体系

北宋徽宗内府曾收藏此帖,钤有"宣和"连珠印。南宋时归高宗赵构收藏,《淳熙秘阁续法帖》予以著录。米芾《书史》记载其曾见"快雪时晴墨本",推测当时已有多个摹本流传。帖后现存赵孟頫跋文提及:"东晋至今千余载,书迹传流至今者,绝不可得。《快雪时晴帖》晋王羲之书,历代宝藏者也。"

3. 明代鉴藏家的递藏脉络

明代该帖先后经项元汴、刘承禧等大收藏家之手。项元汴在天籁阁收藏时期钤盖收藏印达27方,并详细记录此帖尺寸(23×14.8cm)、材质(硬黄纸本)。董其昌在《画禅室随笔》中盛赞:"王右军《快雪时晴帖》墨彩飞动,妙在笔墨之外。"

4. 清代宫廷的极致推崇

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此帖入藏清宫内府,成为"三希堂"之首(另二希为王献之《中秋帖》、王珣《伯远帖》)。乾隆在帖前题写"神乎其技"四大字,前后题跋达73次,创古代书画题跋次数之最。现存装裱仍保留乾隆时期紫檀木插屏式匣盒原状,堪称18世纪宫廷装潢典范。

5. 近代流散与学术争议

1924年溥仪出宫时,《快雪时晴帖》险遭盗运,后由故宫博物院接管。1949年随故宫文物南迁至台湾。1970年代学界曾对摹本年代产生争论,徐邦达通过笔意分析坚持唐代说,而傅申则根据纸张特征提出可能为北宋摹本。现代科技检测显示其用纸纤维与唐代硬黄纸工艺相符,佐证了唐代摹本的说法。

附:书法艺术特征

该帖虽仅4行28字,却完整呈现王字精髓:

起笔多露锋,如"快"字竖钩的蓄势

转折处提按分明,"雪"字下部"彐"的三连顿挫

章法疏密有致,末行"果为结"三字形成稳定三角结构

墨色层次清晰,可见唐代"蜡质双钩"技术的极高水准。

此帖流传史不仅映射出中国书画鉴藏的千年传统,更揭示了艺术品在历史洪流中如何成为文化认同的载体。从东晋士人的信手挥洒到成为民族艺术符号,《快雪时晴帖》的命运始终与中华文明的兴衰紧密相连。

标签:帖》

相关文章

青花瓷苏麻离青料的断代特征

青花瓷苏麻离青料的断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化学成分、发色效果、晕散现象、铁锈斑特征等多个方面,结合其历史使用时间与工艺演变,可作为重要的断代依据。1. 化学成分特征 苏麻离青(也称“苏泥勃青”)是元代至明早期(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