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文玩珍品堂 >> 书画百科 >> 书画珍品 >> 详情

《敦煌遗墨:流失海外的书画珍品录》


2025-07-17

《敦煌遗墨:流失海外的书画珍品录》是一部聚焦敦煌藏经洞流失文物的专题性著作,系统梳理了20世纪初因历史动荡流散至海外博物馆、图书馆及私人收藏的敦煌写本、绢画等艺术珍品。以下从多维度展开分析:

一、敦煌文物的历史流散脉络

1. 藏经洞发现与早期劫掠

1900年王圆箓发现莫高窟藏经洞后,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(Aurel Stein)以考古名义于1907年购得约1.3万件写本与绢画,现藏大英博物馆;法国汉学家伯希和(Paul Pelliot)1908年精选6000余件精品,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。德国、俄国、日本探险队亦陆续攫取大量文物。

2. 文物分布现状

- 英国:大英图书馆藏《金刚经》刻本(公元868年,现存最早印刷品之一)

- 法国: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《引路菩萨图》等唐代绢画

- 俄罗斯: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西夏文《妙法莲华经》写卷

- 日本:龙谷大学藏《李陵变文》等敦煌变文写本

二、流失文物的艺术与学术价值

1. 写本文献

涵盖佛典(如《妙法莲华经》北魏写本)、道经、儒家典籍、社会经济文书(契约、账簿),为研究中古宗教史、语言变迁(梵汉对音、俗字演变)提供实证材料。

2. 绘画与织物

- 绢画:唐代《净土变相图》融合西域凹凸画法与中原线条技法

- 刺绣:北魏《佛传故事幡》采用锁绣工艺,体现丝路织物技术交流

- 粉本:藏于法国的壁画草稿揭示敦煌画师创作流程

三、文物追索与研究进展

1. 数字化合作

中国国家图书馆与IDP(国际敦煌项目)共建数据库,已高清刊布英藏敦煌写本4万余幅图像,法国藏卷亦完成大部分数字化。

2. 法律与争议

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确立文物返还原则,但早期掠夺文物多以“合法购买”为由拒绝归还。2017年法国归还《圆明园青铜鼠首》案例为敦煌文物追索提供参考。

3. 学术研究突破

近年通过多光谱扫描技术,敦煌研究院在法藏写本背面发现唐代《乐谱残卷》,重新解读了燕乐二十八调体系。

四、延伸思考:文化记忆的跨国重构

敦煌文物的流散客观上促成其成为“全球文化遗产”——大英博物馆的“斯坦因密室”与巴黎吉美博物馆的“敦煌厅”构建了西方视角的东方艺术叙事。而中国学者通过跨境研究,在碎片化遗存中重构了中古中国的社会图景。这种“文化的双重编码”现象,提示我们需要超越民族主义视角,在跨国合作中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互鉴。

当前,《敦煌遗墨》类著作的出版,既是对流失文物的系统性整理,亦是对近代历史创伤的学术回应。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国际公约修订、技术标准化共享(如三维重建)与青年学者培养,让散佚瑰宝在学术与人文层面“魂归故里”。

标签:书画珍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