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古代佩玉文化源远流长,玉器不仅是装饰品,更是身份、权力和精神的象征。其中,韘形佩和龙纹璜作为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玉器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。一、韘形佩的寓意与文化内涵 1. 起源与功能 韘形佩最早源于
古钱币收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从先秦到明清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品类体系,各时期均有极具代表性的珍稀品种,其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和存世量共同决定其市场地位。以下按朝代梳理代表性珍稀品类:
先秦时期(约前16世纪-前221年)
1. 商周贝币:天然海贝穿孔货币,早期以齿贝为主,商代晚期出现铜仿贝,存世不足百枚。
2. 空首布:春秋晋国铸行,分平肩、斜肩、耸肩三类,铭文"武"、"安臧"等字者最罕见。洛阳出土的"东周"空首布现藏国家博物馆。
3. 齐刀币:战国齐国货币,"齐建邦长法化"为纪念币,铸量极少;"齐返邦长法化"近年拍卖价超300万元。
4. 三孔布:战国赵、中山国货币,圆足布首部三穿孔,"上邽阳"、"下邽阳"等品种存世不足10枚,2012年嘉德春拍成交价368万元。
秦汉时期(前221-220年)
1. 秦半两特大型:直径超40毫米的始皇诏版半两,多出土于关中地区,文字高挺者珍。
2. 汉金五铢:武帝时期黄金铸币,仅用于赏赐,西安汉墓曾出土1枚重9克。
3. 新莽六泉十布:"国宝金匮直万"为古钱五十珍之首,现仅见2枚半;"壮泉四十"存世不足20枚。
4. 东汉四出五铢:灵帝铸背四决纹钱,后期因黄巾起义停铸,版别研究价值高。
魏晋南北朝(220-589年)
1. 大夏真兴:赫连勃勃真兴年间(419-425)铸,存世不足十枚,2017年西泠拍卖成交价253万元。
2. 太清丰乐: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铸,背四出纹者尤为珍贵。
3. 北周永通万国:宇文邕大象元年(579)铸,篆书钱文被称为"北周三绝"之一,红斑绿锈者价值更高。
唐宋时期(618-1279年)
1. 唐开元通宝初铸版:武德四年(621)欧阳询书体,背月纹及鎏金钱稀有。
2. 大历元宝:唐代青海地区铸行,存世不足50枚,西域坑口多见绿色锈。
3. 北宋靖康通宝:钦宗时期铸,折二篆书存世3枚,2018年嘉德春拍517.5万元成交。
4. 南宋临安府钱牌:铜质楮形代用币,"临安府行用"三百文现存2枚。
5. 辽代天显通宝:耶律德光天显年间铸,日本银行藏1枚为孤品。
元明清时期(1271-1911年)
1. 元至正权钞钱:背"伍分"、"壹錢"等纪值钱,直徑达80毫米者罕见。
2. 明代洪武通宝背"桂五":广西炉洪武五年试铸,现存3枚。
3. 明代永乐通宝背"三钱":郑和下西洋赏赐用银钱,2011年华夏拍卖成交价218.5万元。
4. 清代祺祥重宝:1861年铸行70天即废止,"宝源当十"存世不足10枚。
5. 太平天国圣宝:特大型镇库钱,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藏1枚直径达33.5厘米。
进阶收藏需注意:先秦货币侧重文字考释与金属成分分析;唐宋以后需关注不同铸监版别差异;清钱要区分中央局与地方局的铸造特征。钱币鉴定除包浆、穿口等传统方法外,现在多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仪检测合金比例。市场流通中要警惕民国时期苏州仿铸的"金陵仿古"系列赝品,尤其是齐国刀币和靖康钱的仿制品。收藏建议从普通版别入手积累经验,再逐步涉猎珍稀品种,同时注重研究钱背的星月纹、炉记等细节特征。
标签:古钱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