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田玉籽料的皮色与肉质鉴别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,需要结合多种方法综合判断。以下是鉴别要点及相关知识扩展: 一、皮色鉴别1. 天然皮色特征 - 颜色过渡自然:真皮色通常由表及里呈现渐变,比如红皮、黄皮、黑皮等
《欧洲古董家具木料识别手册》
1. 胡桃木(Juglans regia)
特征:纹理直或波浪形,色泽从浅棕到深巧克力色,随年代增长氧化变深。常见于17-18世纪英法家具,尤其是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雕刻件。
鉴别点:高油脂含量形成哑光包浆,木纹中可见"羽状纹"和"虎斑纹",截面有导管形成的细小孔洞。
2. 橡木(Quercus robur/Quercus petraea)
特征:分为白橡(防水性强,用于酒桶)和红橡,中世纪哥特式家具主要用材。英国都铎时期流行"栎木板结构"。
鉴别点:明显的"虎纹射线斑"(髓射线),1-2mm宽的银色条纹横截纹路,白橡的"管孔"内有填塞体。
3.红木类(Mahogany, 桃花心木)
古巴红木(Swietenia mahagoni):18世纪英国齐本德尔式家具专用材,纹理细密带丝绸光泽,氧化后呈酒红色。
非洲红木(Khaya spp.):维多利亚时期替代品,纹理较粗,常见"卷云纹",紫外线下发橙色荧光。
4. 椴木(Tilia spp.)
中欧地区宗教雕塑常用材,质地均匀无显著纹理,文艺复兴时期彩绘底材。易虫蛀,存世真品多带修补痕迹。
5. 乌木(Diospyros ebenum)
真正乌木密度>1g/cm³,18世纪仅用于镶贴工艺。与染色黑檀区别在于:横截面打磨后仍为纯黑色,无杂色层。
6. 郁金香木(Liriodendron tulipifera)
误称"美国白木",18世纪仿中式漆家具基材。特征为淡绿灰色心材,紫外线照射下髓心部位变蓝绿色。
7. 栗木(Castanea sativa)
南欧乡村家具主材,易与橡木混淆。区别在于:栗木髓射线较窄(<0.5mm),无虎斑纹,常见"虫迹线"(历史仓储痕迹)。
辅助鉴定方法:*
紫外反应:紫檀木屑遇酒精产生红色絮状物
气味检测:愈创木加热散发梨香味
年代判断:19世纪前家具多采用径切板材(年轮夹角>45°)
注意19世纪后出现的染色技术(如"核桃木染黑仿乌木"),需结合铜配件氧化程度、榫卯工艺等综合判断。18世纪法国宫廷家具常见"科罗曼德尔镶嵌",实质是印度紫檀(Dalbergia latifolia)与染色骨片的复合工艺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