琥珀的形成、种类与收藏指南 一、琥珀的形成 琥珀是远古树脂经地质作用形成的有机宝石,其形成需经历以下阶段: 1. 树脂分泌:主要来源于松科、南洋杉科等裸子植物,部分被子植物也可能分泌树脂。当树木受外力损伤(
唐宋三彩器真伪鉴定需综合多角度分析,以下为关键要点:
1. 胎质与制胎工艺
唐代三彩:胎土多为高岭土,胎质疏松,断面可见细密气孔,胎色白中泛粉红或浅黄,部分器物底部残留螺旋纹(轮制法痕迹)。
宋代三彩:胎土更细腻,胎体较薄且硬度提高,常见灰白或浅灰色胎,修胎更规整。
伪品特征:现代仿品胎土过于纯净,或用机械加工痕迹替代手工拉坯,胎体过重或过轻,高温烧制后胎色过白。
2. 釉色与流釉效果
真品釉色:唐代以黄、绿、白为主,釉色自然流动,交界处相互浸润呈晕染状,釉面有细小开片,部分器物施釉不到底。宋代三彩增加褐红、孔雀蓝等色,釉层较薄,色泽更清雅。
伪品破绽:仿品釉色过于鲜艳(如荧光绿),流釉生硬无层次,或人为制造开片(酸蚀痕迹明显)。
3. 造型与时代特征
唐代典型器:骆驼、骏马、胡人俑、鸳鸯壶等,造型饱满,线条流畅,人物面部丰腴。
宋代典型器:瓷枕、花卉纹盘、小件俑像,风格趋于写实,细节刻画精细。
警惕点:仿品常拼接不同朝代特征(如将唐代造型配宋代釉色),或模仿稀有器型(如超大尺寸俑兽)。
4. 老化痕迹
真品特征:釉面有自然土沁(渗入胎釉的土锈)、银釉现象(铅釉氧化形成的金属光泽)、磨损处包浆温润。
仿造手段:人工做旧采用酸咬、砂纸打磨、胶粘土锈,但磨损处无使用痕迹逻辑性。
5. 底足与支烧痕
唐代特征:平底或饼足,多见三叉支烧痕(垫烧留下的釉疤)。
宋代特征:部分器物采用垫圈支烧,底足修削更规整。
仿品疏漏:刻意模仿支烧痕但排列过于整齐,或底足无自然磨损。
补充知识:
唐代三彩多为明器,釉中含大量铅,真品经千年埋藏,釉面常见腐蚀坑或虹彩光。
宋代三彩转向实用器,部分采用二次烧成(素胎烧后施釉再低温烧),釉面气泡分布与唐代不同。
科技检测手段(如X荧光分析胎釉成分、热释光测年)可辅助鉴定,但需结合传统眼学。
鉴定时需避免单一标准判断,真品往往呈现时代工艺的"不完美性",而仿品常因过度追求规整暴露出破绽。
标签:三彩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