钧窑窑变釉的铜红呈色控制原理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1. 铜元素的价态转换 铜红釉的呈色核心是铜离子(Cu⁺/Cu²⁺)在高温下的还原反应。Cu²⁺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,而Cu⁺在还原气氛中形成胶
蜜蜡的形成过程:
蜜蜡是琥珀的一种,属于有机宝石,主要成分是树脂化石,形成于数千万年前的古地质时期。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:
1. 树脂分泌:远古松柏科植物因气候温暖或外部损伤分泌大量树脂,黏稠的树脂从树干渗出。
2. 树脂堆积:树脂逐渐滴落并在土壤或水体中堆积,包裹昆虫、植物碎片等,形成生物内含物。
3. 硬化与掩埋:树脂经过挥发、氧化等化学反应逐渐硬化,随地质运动被沉积物掩埋,隔绝氧气。
4. 石化作用:在高压、高温及漫长的时间(通常需数百万至上千万年)作用下,树脂分子聚合、交联,最终形成稳定的蜜蜡化石。
蜜蜡真伪辨别方法:
1. 物理特性检测:
- 密度测试:真蜜蜡密度约1.05-1.10 g/cm³,在饱和盐水中(盐:水=1:4)会悬浮,而多数塑料仿品下沉。
- 紫外线反应:在365nm紫外光下,天然蜜蜡呈现蓝白或绿色荧光,部分波罗的海蜜蜡有强荧光反应。
2. 感官鉴别:
- 气味:摩擦或加热时,真蜜蜡散发松木清香,合成品多为化学异味。
- 触感:天然蜜蜡温润,导热性差(手触有温和感),塑料或玻璃仿品冰凉且质硬。
3. 结构观察:
- 包裹体:真蜜蜡内含气泡多呈圆形或扁平状,流动纹理自然;假货气泡规则或含人工注入物。
- 纹理:天然蜜蜡有“流淌纹”,仿品纹理生硬或呈搅拌状(如压制蜜蜡的“糖浆纹”)。
4. 化学方法:
- 溶剂测试:用或酒精轻擦表面,柯巴树脂(未完全石化)会变黏,蜜蜡无反应。
- 热针试验:针尖灼烧后刺入不显眼处,真蜜蜡冒白烟伴松香,塑料熔化拉丝。
扩展知识:
柯巴树脂:常被冒充蜜蜡,是未完全石化的半化石树脂,硬度低(莫氏硬度1-2),易溶于有机溶剂。
压制蜜蜡:即“二代蜜蜡”,将碎料高温加压重组,鉴定时需注意流动纹的连续性及荧光不均匀性。
优化处理:常见烤色(加深颜色)、水煮(制造“云雾状”效果),这类蜜蜡虽属天然但价值较低。
购买时建议要求权威机构(如国检NGTC)出具的鉴定证书,重点关注折射率(1.54左右)和红外光谱特征。
标签:蜜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