钧窑窑变釉的铜红呈色控制原理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1. 铜元素的价态转换 铜红釉的呈色核心是铜离子(Cu⁺/Cu²⁺)在高温下的还原反应。Cu²⁺在氧化气氛中呈绿色,而Cu⁺在还原气氛中形成胶
《文玩陶瓷鉴赏手册:流派与特色解析》
一、传统流派体系
1. 景德镇瓷
青花瓷:以钴料绘纹饰,釉下彩经1300℃高温烧制,发色青翠。"永宣青花"使用进口苏麻离青料,呈现铁锈斑;"成化青花"改用平等青,色调淡雅。
粉彩:创烧于康熙晚期,借鉴珐琅彩工艺,以玻璃白打底,彩料层层渲染,立体感强。乾隆时期发展出"锦上添花"多层装饰技法。
2. 龙泉青瓷
南宋时期达巅峰,分"弟窑"(粉青釉)与"哥窑"(开片釉)。采用多次施釉工艺,釉层厚达1毫米以上,梅子青色为。特有的"紫口铁足"特征系胎体含铁量高所致。
3. 建窑黑瓷
宋代斗茶文化催生的茶器代表,釉面析出兔毫、油滴、曜变结晶纹。胎骨含铁量8%-10%,需1300℃以上还原焰烧制。日本藏曜变天目碗仅存三件,列为国宝。
二、地域特色品类
1. 德化白瓷
"中国白"著称,氧化硅含量高达70%,胎体透光性佳。何朝宗首创"象牙白"观音塑像,衣纹处理借鉴绘画的"吴带当风"技法。
2. 宜兴紫砂
明代供春始创,矿料含石英、云母、赤铁矿。陈鸣远开创花器流派,"曼生十八式"将金石书画与壶艺结合。双气孔结构使透气性优于普通陶瓷10倍。
三、鉴赏核心要素
1. 胎质鉴别
高岭土含量决定致密度,元代景德镇瓷胎Al₂O₃含量达20%,敲击声如磬。明代漳州窑常见"糯米胎",断面呈油脂光泽。
2. 釉面老化痕迹
自然包浆呈现"蛤蜊光",釉下气泡分布疏密可辨年代:明代气泡大而疏,清代密集如叠珠。新仿品常因急冷产生"火气"刺眼。
3. 款识断代
官窑纪年款严谨,永乐始用篆书,康熙楷款带"大清"字样。民窑"堂名款"如"慎德堂制"多属定制精品。仿款常见笔画生硬、彩料浮艳问题。
四、养护与修复
出土瓷器需用脱盐处理,避免"釉裂"病害。补配缺失部件时,环氧树脂需添加矿物颜料调色。展陈环境湿度应控制在45%-55%,紫外线照度不超过50lux。
附:明代御窑烧造流程
选料→澄泥→拉坯→利坯→绘画→施釉→装匣→满窑→烧炼(分溜火、攻火、煲火三阶段)→开窑。每百件成瓷仅选十件进御,余者悉数砸碎掩埋。
标签:文玩